求籤

漢代《說文解字》:「籤,驗也。一曰銳也。貫也。从竹籤聲。」說明古人以竹子製成籤來占卜,瞭解神的旨意,判斷吉或凶,「籤」字指占卜的結果得到應驗,能證實吉凶,但是當時的籤上未必有文字。

籤上有文字就是籤詩,據說源於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王王衍想改變蜀國即將滅亡的命運,在前蜀與後唐對峙時,成立宮廷進香團,帶領後宮遊山玩水並求神問佛,後來到了當時四川最有名的張惡子廟,也就是後來的文昌帝君廟抽籤問國運,得到了「逆天者殃」四字,最後國家也滅亡了。當時籤詩內容並非現在近似唐詩的四句籤詩,而是以短句或四字為主。

宋代釋文瑩《玉壺清話》描述宰相盧多遜幼時,在一座廢棄神壇古籤桶抽了一支籤測吉凶,上面寫著:「身出中書堂,須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終為蓬海客。」

可見宋代籤詩已經以五言詩形式出現,文字較為文雅,仿唐詩的形式和題材,擺在廟裡作為籤文,給民眾占卜吉凶使用。另有一種說法是籤詩出自隋唐五代的「降筆」,也就是神明指示的乩文。

明代以後,印刷術和紙張普及,信眾希望能將神明的建議之語帶回參考,廟方為方便信眾,開始將籤詩號碼寫在籤上,放入竹筒,由信徒徐徐搖出,再對照號碼索取籤詩,籤文多半統整為一百支整數,或六十支甲子之數。

近代籤詩除了籤文,還附加了包含八卦卦象、古人故事、吉凶判斷、詢問事項的綜合評析(例如功名、生意、婚姻等),裡面集合《易經》、歷史典故和民間戲文等各種國學於大成。

惠昌宮的籤筒總共一百支籤,籤櫃中的籤詩除了廟方自行印製,大部分是各鄰里的民眾助印,因此在籤詩旁邊都會印上助印者的名諱。

求籤

求籤說明:

1.虔誠向神明稟報您的姓名、年歲、住址、求問事項。

2.開始求籤。

3.擲筊請示神明是否為此籤。

4.若為聖筊則可根據籤號去籤櫃取籤詩。

5.若為笑筊或陰筊則需重新求籤。

 

資料來源:徐維芷,《籤詩密碼:神明誠徵專屬解籤人》

https://reurl.cc/6vVjk  聯合文學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竹東惠昌宮 的頭像
    竹東惠昌宮

    財團法人新竹縣竹東惠昌宮

    竹東惠昌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