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國語版)
三山國王(客語版)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粵東地區之信仰,最原始應該是原住民畬族的信仰,漢人遷入後也成為主要的民俗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各府州、福建漳州南部、東南亞、香港及臺灣的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是指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旁邊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的三位山神,在漢人移民到粵東之前就已存在於當地原住民社會,至於起源溯至何時?則應可遠追更早,因原住民無文字記載,時間待考。其位置在今廣東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有不少傳說,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細節有差異,但並不影響其本質,由於漢人有文字記載得以流傳下來。最著名如:相傳唐朝大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氾濫成災,韓愈帶領居民向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為「三山神」加以祭祀。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合稱為「三山國王」,從此霖田廟開始稱為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各自姓氏及台灣普遍使用的聖誕及封號:
巾山國王:大王連傑,字清化,聖誕是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清化威德報國王。
明山國王:二王趙軒,字助政,聖誕是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助政明肅寧國王。
獨山國王:三王喬俊,字惠威,聖誕是農曆九月二十五日,惠威弘應豐國王。
竹東惠昌宮原稱三山國王廟、國王宮、王爺廟,清嘉慶15年(1810),廣東移民業佃者眾信士,為祈求庇護順利,於廣東潮州府揭揚縣霖田都恭迎三山國王香火渡海來臺,在墾地先建茅屋奉祀。後清道光元年彭乾和等發起重建,道光七年春月完成,直至民國六年聞人何義相、彭天來等十二位發起改建木造建築,聘請名師雕塑三山國王及左右大將軍像,均為泥塑,也是開基三山國王神像,於民國九年興建、11年孟秋完成改建,更廟名「惠昌宮」,取其惠民昌旺之意。
資料來源:臺灣三山國王廟全集/陳中道生著、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竹東惠昌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