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昌宮建廟沿革(國語版)
惠昌宮建廟沿革(客語版)
竹東惠昌宮原稱三山國王廟、國王宮、王爺廟,清嘉慶15年(1810),廣東移民業佃者眾信士,為祈求庇護順利,於廣東潮州府揭揚縣霖田都恭迎三山國王香火渡海來臺,在墾地先建茅屋奉祀。後清道光元年彭乾和等發起重建,道光七年春月完成,直至民國六年聞人何義相、彭天來等十二位發起改建木造建築,聘請名師雕塑三山國王及左右大將軍像,均為泥塑,也是開基三山國王神像,於民國九年興建、11年孟秋完成改建,更廟名「惠昌宮」,取其惠民昌旺之意。
創建
清嘉慶15年(1810)8月,廣東移民業佃者眾信士,為禱求庇護拓墾順利,於東寧路古市巷對面,建三山國王廟奉祀三山國王。
第一次重建
道光元年(1821),竹東鎮望族(金惠成大股東)彭乾和等聯合莊民捐地並首倡捐募,鳩資重建,始具規模,道光七年仲春,淡水廳同知李慎彝頒贈「植良鋤莠」匾額,藉以褒彰彭乾和,今此匾仍懸掛於正殿神龕上方。
圖:民國51年(1962)懸掛正殿神龕上方之「植良鋤莠」古匾。照片來源: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第二次重建
同治9年(1870),因廟宇多年未修,陳舊破損,由地方士紳彭殿華等倡首重建。
第三次重建
大正6年(民國6年,1917),竹東鎮地方士人何義相、彭天來等人熱心發起組織重建委員會,恰巧是年發生大水災,遂慷慨樂捐,並發動信徒,利用拾獲的漂流木材,充作建築材料,重建此廟為木造建築,大正9年(民國9年,1920)興建,11年(1922)孟秋(7月)完成,並更廟名為「惠昌宮」,取其「惠民昌茂(旺)」之義及不忘金惠成墾號,大正壬戌年(民國11年)8月竹東眾信士,敬贈「惠澤覃敷」匾額一付,感謝其恩澤。 昭和18年(民國32年,1943)被竹東街長吉三三郎佔據,改建日本神宮,自任主持,民國36年(1947)歸還。
圖:「惠澤覃敷」古匾,本匾額為第三次重建完成後竹東眾信士於民國11年(1922)8月所立(大正壬戌年仲秋 竹東眾信士仝叩)。
圖:民國17年(1928)竹東惠昌宮老照片。照片來源:<照說樹杞林>,新竹縣立文化中心,黎許傳編著,蘇紹達提供,頁86
圖:民國51年(1962)11月 竹東惠昌宮正面風貌。照片來源: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第四次重建
民國59年(1970),廟宇因經長年歲月催殘,磚造木桁白蟻侵襲,已搖搖欲墜,若不修復,面臨傾塌之虞,有鑑於此,於是組成重建委員會,推舉何禮謙先生擔任主任委員,後由彭如樑擔任發起聯合鎮上眾信士,捐募重建,使本宮成為現代化一座鋼筋水泥結構廟宇,工程於民國61年(1972)11月完成;後68年(1979)增建伯公廳、70年(1981)增建觀音廳、戲台,全部於71年(1982)2月興建完成並舉行福醮。民國85年(1996)於戲台下方創設一所長壽活動中心,提供老人或不方便人士康樂休閒場所。
圖:民國95年(2006)惠昌宮牌樓外正面全貌
圖:民國100年(2011)建廟200周年慶典 金龍獻瑞
圖:民國110年(2021)惠昌宮廟埕
惠昌宮主祀三山國王,配祀三官大帝、三聖恩主公、太上老君、義民爺、巧聖先師、城隍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五穀神農大帝、文昌爺、孫真人先師、孔夫聖人、太歲星君、天上聖母註生娘娘、地母娘、九天玄女、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伯公伯婆、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等神像,是個道教、佛道並容的綜合性寺廟。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省新竹縣竹東惠昌宮沿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