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爺,是台灣特有的神明,起源於清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起兵,桃竹苗客家地區的民眾為了保衛家園,組織義民軍抵抗。林爽文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死難者遺骸合葬於現今新竹縣新埔鎮枋寮;清高宗乾隆帝御賜「褒忠」匾嘉獎他們的義勇,因此名為褒忠亭義民廟,廟的後方有「總塚」,即是收埋兩百多名戰死義民軍之處。惠昌宮的義民爺係由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分靈而來。

04.義民爺.jpg

圖:「義民爺」的供奉是以木製神位牌(「敕封褒忠義民爺神位」)、黑色義民爺令旗、或是乾隆皇帝御書「褒忠」匾額字樣作為「義民爺」之象徵。

 

義民爺的信仰,乃是北台灣地區客家族群將其對「為鄉土而犧牲的烈士」的敬謝與尊崇之意,轉化而成的信仰,對於客家人來說,義民爺並不是鬼,供奉義民爺的廟宇也不屬於陰廟,因為當初保鄉衛國的殉難先民在收埋成塚後,經過乾隆皇帝御筆褒忠匾額頒贈,義民爺於某種程度上等於通過朝廷的認可及封贈,具有神格。因此在客家族群的信仰中義民爺已經是神,而非人鬼。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惠昌宮義民爺奉飯習俗-挑飯。

04.義民爺奉飯 請祝文.jpg

圖:義民爺挑飯祭拜祝文

 

義民爺特有祭典-奉飯(客家話「㧡飯」)   

由於義民爺當初前往作戰,最需要的是後勤補給糧食,所以歷史上發展出「挑擔奉飯」這個極具特色的祭祀儀式。在祭祀義民爺的時候,宛如生前在前線作戰,鄉親挑飯犒賞軍隊提供後勤補給。

奉飯時的菜餚,就是一鍋白飯加上豐盛的家常菜,最重要的是還要準備碗筷,以便於出征在外的子弟兵方便食用。

竹東惠昌宮每日奉飯儀式開始的時間不詳,根據耆老們的記憶,已超過60年(2023年記錄),除了初一、十五,農曆春節及農曆七月期間之外,由12里的鄰里民日日排班奉飯,成為當地民眾極為特殊的一種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前來奉飯的老人家也逐漸減少,自2023年10月開始,惠昌宮的奉飯儀式改為每月兩次,從日日奉飯改為月月奉飯,時間為農曆每個月的10日與20日。

 

奉飯

圖:有些信眾仍維持傳統以竹籃裝盛供品來廟裡祭拜。

04.義民爺奉飯.jpg

圖:祭祀供品準備中。

奉飯

 

圖:里鄰奉飯日程表

LINE_ALBUM_20231024商華1-9鄰奉飯_231123_40-1

圖:里鄰奉飯月程表

04.義民爺奉飯(2).jpg

圖:奉飯信眾們的心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竹東惠昌宮 的頭像
    竹東惠昌宮

    財團法人新竹縣竹東惠昌宮

    竹東惠昌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