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民間一直保存著「敬天尊祖」的習俗,透過祭儀向神明表明心跡或體察神旨;同時為了感念神明的護佑,於廟埕中興建「戲台」做為舉行祀神儀典時,賽戲酬神之用。戲台成為人神相接的平臺,敬神酬神的空間,也扮演著聚集人群,活絡地方習俗的角色。
寺廟的戲台大多設在廟前面的廣場,作為酬神演戲的舞台。以前農村社會較少娛樂活動,廟前戲台便是當時民眾觀賞表演的場所,遇到廟會建醮等活動更是熱鬧,人們和攤販聚集在廟前廣場,大人小孩相偕在戲台下看戲、聊天、吃喝玩鬧,戲台上則上演著各式傳統藝術表演,如客家大戲、歌仔戲、布袋戲等,廟前戲台可說是當時臺灣民俗藝術展現的空間。
惠昌宮的戲台是屬於兩層樓式,上層前方是戲台、後方為表演後台,下方則為活動中心,整體建築融入廟宇建築中。傳統廟宇建築的「屋頂」,除了具有覆蓋的機能之外,也是建築物上層立面表現的重要區位,更象徵著神祇的地位、階級,因此無論是在形式、構造、坡度或是裝飾上皆深具特色。
在傳統廟宇建築之中,「屋頂」除了具有覆蓋的機能之外,亦建築物上層立面表現的重要區位,更象徵著神祇的地位、階級,因此無論是在形式、構造、坡度或是裝飾上皆深具特色。由於戲台是廟宇之附屬空間,其屋頂形式、構造坡度或是裝飾層級次於廟宇之屋頂。惠昌宮的戲台,為出檐型之屋頂,火型馬背(客家型,火形馬背由多個反曲線組成,形狀有如燃燒中的火焰 )。屋脊上有剪黏的鳳凰作為裝飾,象徵吉祥幸福、國家祥瑞;牡丹則有富貴長春之意,象徵榮華富貴,有百花之王美譽。
圖:火形馬背由多個反曲線組成,形狀有如燃燒中的火焰。
建築立面外觀的裝飾文樣和圖騰,除了具有美化建築外觀的功能之外,亦兼具著精神層面的象徵意涵,透過圖像的隱喻、移情、引申或取其諧音來表達民俗信仰,祈福避兇。惠昌宮戲台以「福、祿、壽」三仙神祇故事作為裝飾題材,福、祿、壽在民間流傳為天上三吉星。
【福】寓意五福臨門;「福星」又稱「福神」,在道教中稱「紫微大帝」,『掌管人間福氣』的分配。形象是天庭飽滿、地格方圓的富貴相,手執如意,峨冠博帶,會以蝙蝠陪襯。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源於五斗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天官賜福"之說。
【祿】寓意高官厚祿;「祿星」又稱「文昌星」,也稱「文昌帝君」,讀書人的保護神,『掌管人間功名利祿』。形象就像一位朝廷大員,高貴不凡,頭上插戴牡牡丹花,懷抱嬰兒或手托金元寶,以葫蘆、鹿陪襯。
【壽】寓意長命百歲;「壽星」又稱「南極老人星」,民間以「南極仙翁」為代表,是長壽之神,『掌管祈福延壽』。形象有個大額頭白鬚,一手持杖,一手持壽桃,以壽桃、小孩陪襯。
立牆彩繪由彩繪師廖鳳琴所繪製,開放的畫風為該畫師之特色,新竹、桃園等地有許多廟宇都可見其彩繪作品。
參考資料/資料來源:
廟宇戲台空間研究/劉安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