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廳(國語版)
觀音廳(客語版)
觀音廳供奉觀世菩薩及從祀金童善財、玉女龍女,前端供奉三大菩薩(觀世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右壁供奉從前功德主、施主及重建施主祿位,左壁則鏤刻樂捐資助建廟姓名、暨現今功德主祿位。
觀世音菩薩
佛誕|農曆二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的名號源自梵文佛典,本來稱為「阿犁耶、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AryaAvalokiteśvara),「阿犁耶」譯為「聖」,是尊稱;「阿縛盧枳多」是「觀照」,簡稱為「觀」;「伊濕伐羅」是「堪能」之義,名詞為「君王」或「君主」的意思。整體而言,含有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之義。
「觀世音」是「觀音菩薩」最廣為人知的中文譯名,彰顯菩薩以尋聲救苦、度脫眾生為目的的特質,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六卷中所說觀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修持耳根圓通,也就是觀照體悟世間音聲的虛妄,而不會被不真實的聲塵所迷惑,藉此悟入究竟圓滿的境界。第二個來源,也是普羅大眾比較熟悉的,即《妙法蓮華經》的〈普門品〉裡,釋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的開示:「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因為「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像亦多不勝數,如「白衣觀音」、「竹林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琉璃觀音」、「蛤蜊觀音」、「送子觀音」、「馬郎婦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大多以莊嚴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現。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中文譯為「覺者」,「薩埵」是「有情」,「有情」也就是「眾生」的代名詞;「菩提薩埵」意為「覺悟了的眾生」,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真理。而菩薩是大乘行者,不以自己覺悟為足,更要使無量眾生覺悟真理、解除一切痛苦而成就佛道。
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即可得菩薩護佑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紀念日,為誕辰日、成道日、出家日。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文殊菩薩
佛誕|農曆四月四日
文殊菩薩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徵,注重一切般若,被稱智慧第一。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Mañju,音譯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音譯爲「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故亦稱妙吉祥菩薩。
文殊菩薩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鉢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深廣銳利。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注重第一義諦,與眾不同。
普賢菩薩
佛誕|農曆二月二十一日
普賢菩薩,梵語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
《大日經疏》云:「普賢菩薩者,普是徧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從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三業,皆徧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通常大家所尊稱的諸佛菩薩的名號,往往以特有的勝德而有分別,例如談到觀世音菩薩,就知道祂是大慈大悲幫助眾生解脫痛苦煩惱,災難苦厄;所謂大悲就是拔除眾生的痛苦與煩惱。談到普賢菩薩,就知道行願的重要,佛法重在實踐,否則就成為空談,普賢菩薩的大行願力,就是以十大願王而成就如來勝功德。
圖:右壁供奉從前功德主、施主及重建施主祿位
圖:左壁功德主祿位。
圖:左壁鏤刻樂捐資助建廟姓名,「觀音廳改建娟提碑記」、「觀音廳金身樂捐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