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亭配祀神明-太上老君(國語版)

中亭配祀神明-太上老君(客語版)

中亭配祀神明-九天司命灶君、城隍爺(國語版)

中亭配祀神明-九天司命灶君、城隍爺(客語版)

中亭配祀神明-孚佑帝君、巧聖先師、荷葉先師(國語版)

中亭配祀神明-孚佑帝君、巧聖先師、荷葉先師(客語版)

 

中亭神桌上第三排供奉大王爺(中)、四尊聖母,第二排供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灶君爺)、太上老君、荷葉仙師,最前排供奉城隍爺、巧聖先師、義民爺。

中亭第三排

中亭神桌上第三排供奉一尊大王爺(中)、四尊聖母

 

天上聖母

聖誕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天上聖母是臺灣最普遍信仰的神祇之一,又稱媽祖,神號是天上聖母,或稱天后、天妃、聖母,信徒常暱稱為媽祖婆。

相傳媽祖會於風浪中顯靈,保佑航海人平安返航,故被沿岸漁民供奉祈求平安,逐漸形成信仰,被視為海洋守護神。北宋時期已被朝廷確立為神祇,之後靈驗事蹟不斷,被各朝代皇帝一路冊封升格,從北宋「靈惠夫人」,再到元朝忽必烈冊封為「天妃」,最後清朝時加封至「天后」、「天后之神」。

媽祖最初本是海神,以中國東南沿海居民為主要信仰向其他地區擴散。移民渡海臺灣之初,亦需要媽祖保佑海上航行安全,但渡海後隨著農業生活的開展與向山區開墾,媽祖也因應人們生活的需要而有掃溪路(水災時水順著插香路徑引至村外)、趕稻蟲的靈驗事蹟。所以媽祖除早期的港口媽外,也出現內山媽,顯示媽祖已由海神信仰轉為農業神和水利神的性格。

 

中亭第二排

上圖中亭第二排供奉關聖帝君(中)、孚佑帝君(左一)、司命真君(灶君爺)(右一)、太上老君(左二)、荷葉仙師(右二)。(方位依神明坐向)

 

關聖帝君

聖誕|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又稱為關公、恩主公、文衡聖君,是五文昌帝君之一,儒、道、釋三教共同神靈。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張飛與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歷史故事廣為民間盛傳。其中關羽的忠義、勇武形象更為深入人心。

因為關聖帝君忠義氣節、一身正氣,世人認為邪魔妖孽見到祂便會退避三舍不敢靠近,且關公一生受其忠義、武藝、做生意的背景影響,成為了文教、商業、武藝等多種相關行業的守護神。

 

孚佑帝君

聖誕|農曆四月十四日

孚佑帝君

孚佑帝君即為道教八仙中的呂洞賓,又稱作為呂仙祖、呂仙公、純陽祖師等。道教稱之為「妙道天尊」,佛教稱之為「文尼真佛」,也是「五文昌」之一,常與關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呂洞賓由仙而入神道,亦仙亦神,是集道教大成的得道高人,香火跨越儒、道、佛三界。

孚佑帝君形象多變,有著儒服讀書,有著道袍飲酒、亦有戴笠折柳,甚至有戎裝乘馬;最經典的形象多半是年約三、四十歲,穿著青色道袍,手持拂塵,另一手平放或捏劍訣伸出食指、中指,寶劍懸於腰間或負於背後。

《純陽真人文集》記載了孚佑帝君化身多種面貌,如算命仙、藥販、修鞋匠、理髮師等各行各業進行扶危濟困,解救貧困百姓的事蹟;所以也成為其守護神,如:託夢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礦業之神、理髮之神,亦有醫神、武神與財神等。

 

九天司命灶君

聖誕|農曆八月三日

九天司命灶君 (中亭)

灶君爺又稱「灶神」、「灶王」、「灶君」、「司命真君」,也被稱為「護宅天尊」,是與民間生活極為密切的神明。

信仰的起源可能與火的崇拜有關,火的發現讓古人感受到自然界神奇的力量,可以產生光明與熱能,讓人心生崇敬,引申有祭祀的習俗。用火成為人們生活所不可缺,一日三餐煮食皆離不開用火,因此爐灶之火具有神聖性,爐灶成了火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的灶神,其神格實質上有一部分來自火神。

灶神的來源傳說,漢代以前對於灶神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將灶神與火神合而為一,二是灶神的前身叫先炊,即最早主持炊事的人。漢代之後,祭灶成為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灶神也轉而成為派駐人間擔任監察百姓行為的神明。到了唐代,灶神信仰則成為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的神明,灶神的職能也從火神、管理飲食之事,引申至監察人的善行或惡行,進一步成為庇護闔家平安的神明。

早期民間各戶人家都有一個烹煮食物用的灶頭,傳統習俗會在灶頭上貼灶神圖案,或設一小神位奉祀,到了年底送神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會準備牲禮、水果祭拜灶神,並用糖果、湯圓、糕餅等甜點塗在灶神的嘴邊,希望灶神能在玉帝面前說好話,祈求全家未來能夠一切順利。

惠昌宮有供奉兩尊司命真君灶君爺神像,一尊安座在正殿神龕主祀神明三山國王下二層右方(神尊方向),另一尊則安座在中亭第二排神桌上。

 

太上老君

聖誕|農曆二月十五日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創始之原,簡稱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道德天尊乃道教主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及最高尊神,為「三清」之第三位(取自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之意),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相傳他化身為周朝的思想家老子。

 

荷葉仙師

聖誕|農曆九月二十四日

荷葉先師

荷葉仙師,也稱荷葉祖師、芋葉祖師,據傳是春秋魯國人,魯班弟子,腳上有舊傷,以荷葉(芋葉)包裹傷口,故稱荷葉先師,他發明了許多泥水匠的工具,精於土木燒瓦之藝。

也有傳說荷葉先師是魯班的同窗好友,他燒製瓦片時,在窯外以一定的距離,以荷葉或芋葉測試,觀察葉子被烤焦的程度,作為瓦片是否出爐的依據,從此製瓦技術更加先進。

還有另一種看法認為「荷葉」並非真正的植物,是燒瓦界的暗語,即「青瓦」。

 

中亭神桌最前排

中亭神桌最前排供奉城隍爺(中)、巧聖先師(左)、義民爺(右) (方位依神明坐向)

 

城隍爺

聖誕|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

城隍

城隍即城牆與護城河,中國古代建城不易,城郭被視為政治中心,不僅具有君主崇高的象徵,也有禦敵、保護人民安全的功能,因而將城隍作為神明崇拜,原本是自然神,後來演變為「人格神」。

《禮記》記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天子祭祀八種神明,其中「水庸」是第七種,「水」是隍,「庸」是城,最初是天子奉祀的傳統,屬於官祀之一。約於三國孫吳赤烏年間蕪湖首建城隍廟,城隍信仰普及是在唐宋兩代,由天下諸侯專權祭祀之神祇,演變成各府、州、縣均設的地方神,城隍職司亦由保衛邦國,演變成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守護神。

民間信仰中城隍爺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對民眾有功勞者擔任的,多是公正無私的清官廉吏,也有任期制以及其眷屬之說。城隍也可能因任職地點不同,而加上等級之分,駐帝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駐府的城隍封為「威靈公」,駐州的城隍封為「靈佑侯」,駐縣的城隍爺封「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由於城隍爺是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每個信徒認知的城隍爺都可能是不同人,故一個地方的城隍爺不一定只有一人,其聖誕日也會因地區或廟宇而有所不同。農曆11月29日是新竹城隍老爺的聖誕。

 

巧聖先師

聖誕|農曆五月七日

巧聖先師

巧聖先師是一位歷史人物,其出生有許多說法,較為常見的是他原名為「公輸班」或「公輸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又被稱為「魯班」,此姓名被流傳得最為廣泛。其工藝技術高超,被奉為木匠業、建築業的祖師爺。

奉祀魯班的活動在唐朝時期已很盛行,明代時期流傳著一本《魯班經匠家鏡》,此書雖是後代編篡整理的工匠用書,不過卻以魯班為名,是當時木工、泥工等建築工匠的重要工具書,書中記載魯班受封祭祀源流、建造房舍的工法、常用家具的式樣與尺寸、魯班尺的運用等內容。相傳木工或建築相關的工具與技術都是魯班發明的,例如尺規、刨刀、鑽頭、墨斗等工具的設計與使用。

 

義民爺

義民爺

義民爺,是台灣特有的神明。

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起兵攻下彰化城,殺害清帝國官員,向北攻下竹塹城(新竹),往南進攻諸羅,全台多數地區陷落。桃竹苗客家地區的民眾為了保衛家園,紛紛組織義民軍抵抗林爽文部隊。林爽文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死難者遺骸兩百多具,合葬於現今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的褒忠亭義民廟,廟的後方有「總塚」,即是收埋兩百多名戰死義民軍之處。惠昌宮的義民爺係由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分靈而來。

義民爺的信仰,乃是北台灣地區客家族群將其對「為鄉土而犧牲的烈士」的敬謝與尊崇之意,轉化而成的信仰,對於客家人來說,義民爺並不是鬼,供奉義民爺的廟宇也不屬於陰廟,因為當初保鄉衛國的殉難先民在收埋成塚後,經過乾隆皇帝御筆褒忠匾額頒贈,義民爺於某種程度上等於通過朝廷的認可及封贈,具有神格。因此在客家族群的信仰中義民爺已經是神,而非人鬼。

義民爺特有祭典-奉飯

由於義民爺當初前往作戰,最需要的是後勤補給糧食,所以歷史上發展出「挑擔奉飯」這個極具特色的祭祀儀式。在祭祀義民爺的時候,宛如生前在前線作戰,鄉親挑飯犒賞軍隊提供後勤補給。

奉飯資訊可參考https://reurl.cc/58XV6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竹東惠昌宮 的頭像
    竹東惠昌宮

    財團法人新竹縣竹東惠昌宮

    竹東惠昌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