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是中國古老民間的藝術,來自廣東、潮州且流傳閩客之間,南方特有的瓦片鑲嵌藝術又稱作剪花。常見於廟宇的屋頂與壁堵上。

剪黏過去是利用瓷片拼貼的技法,挑選顏色紋理符合的瓷片或碗片經修剪打磨後,插於灰泥坯體上的廟宇屋脊裝飾藝術。黏貼去塑造的形態,匠師再做細部彩繪修飾。不過因彩色玻璃、塑膠片的顏色鮮豔且取材方便,在後期也以該材質製作居多。

惠昌宮的剪黏工藝,可在天井上方及屋頂上看見;天井上方抬頭仔細觀察兩側,會發現兩排可愛的剪黏人物,右方為玉泉山-西遊記之猴王逆天的故事,左方為水漫金山寺,是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裡最精彩的情節之一。屋頂部分,在惠昌宮對面(惠昌街與東寧路口)可以看到三川殿屋脊上之剪黏藝術,若想要近距離觀察,可到偏殿二樓(地藏王菩薩殿)外陽台觀看。

image

image

圖: 天井上方兩側剪黏人物

 

20220712_085733

圖: 惠昌宮對面(惠昌街與東寧路口)可以看到三川殿屋脊上之剪黏藝術。

 

早期的廟宇多為木造,相傳龍有壓制火神祝融的力量,因此一般廟宇正脊上的裝飾與剪黏裝置有眾多會以龍形雕塑呈現。像是惠昌宮三川殿的正脊上裝置雙龍朝三仙,由中央的三仙與兩側的雙龍所組成,龍含有辟邪之一,而福祿壽三仙為傳說漢人民俗最常見的吉祥神仙,分別為天官賜福、祿仙賜財、壽仙添壽,因此具有保護廟宇辟邪祈福之意。在正殿的正脊上,也有雙龍拜塔(護塔)裝飾,代表「保護佛陀與重要經典」。

另外,在三川殿兩側燕尾脊上也裝置了鳳凰,中國古代傳說為百鳥之王,象徵龍鳳呈祥之意,而能夠讓雙龍栩栩如生,騰飛於廟脊之上以及鳳凰展翅耀眼的五彩羽毛,都得歸功於「剪黏」這項精美的傳統技藝。

20220712_093638
圖:偏殿二樓(地藏王菩薩殿)外涼亭往上看,可看見屋脊上之龍、鳳等剪黏藝術。

 

20220712_093008

圖:偏殿二樓(地藏王菩薩殿)外往正殿方向看,可以看到雙龍護塔之剪黏。

 

位在垂脊末端的排頭,常做成盤子狀托住各種剪粘裝飾,亦有增加重量及防屋簷被風吹起的作用,常見文、武人物,偏殿二樓(地藏王菩薩殿)外,可見排頭人物帶騎的武場題材。

20220712_093526

圖: 偏殿二樓(地藏王菩薩殿)外,可見排頭人物帶騎的武場題材。

 

20220711_110820

圖: 偏殿二樓(地藏王菩薩殿)外陽台上最常見的花卉剪黏為牡丹,牡丹花代表富貴。

 

【剪黏的技法】

剪黏耗時又耗工,但是他能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反射出不同層次,不論是動物或是人物的表現,呈現更有立體感、細緻的形狀。剪黏技藝工法繁雜,通常會需要工具為1.剪鉗子、2.鑽筆、3.各式夾匙子

其製作程序如下

一、打稿:必須把要製作的形體勾畫出來

二、曜線:用鐵線塑出基本形狀,這就是作品的骨架,並將之立於廟頂上

三、攪和灰泥:將水泥、砂石、麻絨等均勻攪和

四、製作粗胚:將攪和好的灰泥材料填入骨架之中,並一層一層包覆,就像作品的肌肉一樣

五、剪:將陶器的碗片剪成適合的形狀。早期的工藝上利用破碎的碗、盤、花瓶加以修剪利用,後來技術普及材料方便取得,且剪黏效果色彩鮮豔才漸漸發展出以彩色玻璃、壓克力使用。

六、黏:將修剪好的碗片,彩色玻璃等沾附水泥或棉仔花(一種黏著劑)剪黏上去,至此剪黏的作法就大功告成。

 

參考資料

1.宗教知識家-剪黏

2.台灣傳統藝術與保存-剪黏泥塑

3.台北大龍峒藝術走透透-一窺廟宇工藝之巧妙-剪粘與交趾陶

4.藝海漫遊-廟宇工藝之剪粘與交趾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竹東惠昌宮 的頭像
    竹東惠昌宮

    財團法人新竹縣竹東惠昌宮

    竹東惠昌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