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廟宇中,龍柱常是神祗身分地位的象徵。在廟宇裡擔任撐起建築屋頂的主幹、支撐屋頂的承重性和實用性,也能呈現出廟宇獨特的立體風格。其中龍柱之裝飾具有神聖性,也是信眾對於神明虔誠表現的象徵。廟宇中的龍柱也經歷過使用木雕、泥塑、石雕、金屬等各種風格材質,其中以石雕的材質不易損壞,也是現在廟宇龍柱保存最多的一種。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2)
- Aug 04 Thu 2022 16:15
龍柱
- Aug 04 Thu 2022 15:33
剪黏
剪黏是中國古老民間的藝術,來自廣東、潮州且流傳閩客之間,南方特有的瓦片鑲嵌藝術又稱作剪花。常見於廟宇的屋頂與壁堵上。
剪黏過去是利用瓷片拼貼的技法,挑選顏色紋理符合的瓷片或碗片經修剪打磨後,插於灰泥坯體上的廟宇屋脊裝飾藝術。黏貼去塑造的形態,匠師再做細部彩繪修飾。不過因彩色玻璃、塑膠片的顏色鮮豔且取材方便,在後期也以該材質製作居多。
- Jun 20 Mon 2022 14:39
石獅子
- Jun 20 Mon 2022 10:45
藻井
藻井是模仿古代穴居建築採光結構發展而成的,當人類走出穴居時代,藻井失去了通風採光的和作為出口的實用功能,而被賦予裝飾和文化內涵。
藻井在宗教建築當中,是最費工夫的一項,他是中國古建築中的一種裝飾性木造結構頂棚,多建造在宮殿寶座或寺廟佛壇上方。自天花板坪頂向上凹進,似穹窿狀圖形有方形、圓形、八角形或將這幾種圖形疊加成更複雜的空間構圖,上有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台灣的匠師也將之稱為「蜘蛛網結」其結構能使廟宇主殿挑高寬敞,呈現神聖的宗教空間感。
- Jun 17 Fri 2022 13:36
香爐
當香爐內煙霧騰起,就如同人的心意上達神靈,人對於神靈的信仰建構在靈力的交感期待,人神之間經由香火儀式緊密地聯繫起來。
香爐是神的食器,漢人信仰的香火觀念中,香是一種媒介,焚香、香灰、香爐三者相互結合,也是靈力的展現。漢文化焚香祭祀的作法始於漢代,先秦時期,氣味是上通神靈的媒介,如《詩經》〈大雅‧生民〉所說:「印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 Mar 31 Thu 2022 14:03
戲台
由於台灣民間一直保存著「敬天尊祖」的習俗,透過祭儀向神明表明心跡或體察神旨;同時為了感念神明的護佑,於廟埕中興建「戲台」做為舉行祀神儀典時,賽戲酬神之用。戲台成為人神相接的平臺,敬神酬神的空間,也扮演著聚集人群,活絡地方習俗的角色。
寺廟的戲台大多設在廟前面的廣場,作為酬神演戲的舞台。以前農村社會較少娛樂活動,廟前戲台便是當時民眾觀賞表演的場所,遇到廟會建醮等活動更是熱鬧,人們和攤販聚集在廟前廣場,大人小孩相偕在戲台下看戲、聊天、吃喝玩鬧,戲台上則上演著各式傳統藝術表演,如客家大戲、歌仔戲、布袋戲等,廟前戲台可說是當時臺灣民俗藝術展現的空間。
- Mar 31 Thu 2022 11:30
奉飯
義民爺,是台灣特有的神明,起源於清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起兵,桃竹苗客家地區的民眾為了保衛家園,組織義民軍抵抗。林爽文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死難者遺骸合葬於現今新竹縣新埔鎮枋寮;清高宗乾隆帝御賜「褒忠」匾嘉獎他們的義勇,因此名為褒忠亭義民廟,廟的後方有「總塚」,即是收埋兩百多名戰死義民軍之處。惠昌宮的義民爺係由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分靈而來。